在40纳米的战场上,北伽导航并不是先来者。早在今年3月,西安航天华讯公司就推出了40纳米工艺的第四代GPS和北斗双模导航定位芯片,并成功量产。成立于2004年的西安航天华讯公司是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旗下企业。华讯是国内北斗/GPS双模核心芯片和模块的主要供应商之一,2013年该公司GPS芯片出货量超200万片,北斗/GPS双模芯片和模块的出货量预计占到全国总体市场份额的40%。
北斗星通,在北斗导航芯片领域的另一个重量级企业,也没有放缓自己的步伐。去年5月,其旗下芯片子公司和芯星通就发布了55纳米级的蜂鸟导航芯片,其自主北斗芯片的销量已经实现了百万级的突破。2013年,成立于2009年的和芯星通终结了因长期研发投入导致的多年亏损,实现首年盈利。40纳米也早已出现在和芯星通的规划之中。据2011年的一份PPT文档显示,和芯星通当时的产品路线规划图中,已经包含有40纳米级的“导航型基带/射频一体化SoC芯片”。另据今年2月大智慧阿思达克通讯社透露的信息,和芯星通正在研发北斗第三代芯片,但量产时间尚不能对外披露。
东莞泰斗,一家自称在“北斗卫星导航基带芯片及模块占据国内北斗民用市场绝大部分份额”的公司,也将进入40纳米级导航芯片市场。“今年将继续研发更加精密的芯片产品,推出第三代芯片,并迅速实现量产。”东莞泰斗营销总监李锐1月份在接受《东莞日报》采访时说。
另外,包括东方联星、中科微等众多国内导航芯片公司,都对40纳米级的市场虎视眈眈。
规模更大的企业,如联发科,据称已经推出了40纳米的北斗SoC手机导航芯片。国外巨头企业包括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诺瓦泰(NovAtel)、天宝(Trimble)等,早在2013年之前就已经宣布兼容北斗卫星信号。依仗在GPS市场的长期积累和成熟工艺,这些巨头企业大部分已经跨进了40纳米时代,但是北斗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课题。
据赛迪顾问统计,2013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有预测估计2015年将超过2000亿元。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将倒逼业内企业快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