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周金融市场出现了触底大幅回升的局面,一改1月份以来的暴跌行情,从某种意义上回到了暴跌之前的水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上两周的V字形上涨行情?这种大幅反弹的上涨行情能否持续并创新高呢?
首先,2010年全球经济复苏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其主要的矛盾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和国内外货币政策调整的不平衡性。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是,美国经济已经显现出复苏的积极信号,而欧洲还在缓慢的前进。2月5日美国公布的失业率数据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转折点,该数据显示美国1月份失业率出乎意料的下降5个月的低位,显示美国经济逐渐复苏。美国道指当天触底回升,并收长下影线的阳线。随后美国公布的房屋开工率、工业生产、产能利用率等均好于预期,尤其是房屋开工年率创六个月以来最高。联储公布的制造业指数和经济领先指标均好于预期,零售指数大大好于预期。另外,欧洲公布的2月制造业PMI初值跳升至54.1,创两年半以来最佳表现也给金融市场带来情绪性的支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美国2月15日当周初请失业人数和PPI超过预期。并且美联储开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有逐步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迹象。
其次,1月以来导致商品市场大幅暴跌的因素已经逐步缓解。第一,国内货币政策微调已经被市场消化。第二,奥巴马的银行改革方案,可能将有所折中并于下周进行投票,一定程度上安抚了各大投行抛售商品的情绪。第三,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尽管遭到选民置疑,最终还是获得连任,不确定性消除。第四,连续爆出的欧洲“PIGS”财政赤字,因欧洲和IMF等出面进行协调,该危机进一步扩散的可能性不大。
第三,商品需求依然强劲。从上2周我们现货销售的情况来看,节前出现了买卖异常活跃的火爆场面,现货一度出现100-150的升水。国内进口铜现货升水从110美元左右回升至120-130美元,且伦敦各有色商品注销仓单均大幅增加。铜进口从亏损走向盈利500左右,价格大幅下降的空间不大。
上面解释了为什么春节期间金属以及其他金融市场会大幅反弹,那么,到底现在商品市场还能不能继续做多,并期待能创新高呢?
第一,目前整体经济形势决定了商品下跌的空间不大。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中国需求大幅增加的可能性不大,毕竟季度GDP从10.6%再望上大幅提升的空间有限;从结构上来说,2010年外需会有所改善,国内需求预计会继续小幅提高,投资会下滑,因此,目前的需求还要看国外。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美国已经开始逐渐走上复苏的道路,欧洲也在蹒跚上路。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商品需求的回升。
第二,货币流动性泛滥的情况还没有改变。尽管美国和中国都开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并没有实质性的回收货币,宽松或者适度宽松的政策没有改变。而且,一旦经济复苏,国外银行风险偏好可能会走强,货币投放乘数就会放大,从而加剧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而这个在目前的西方还没有看到。
第三,但商品恢复趋势性上涨信号还没有出现。从工业品各品种来看,前期创新高的黄金、橡胶、铜、锌,尽管反弹幅度很大,并没有再创新高;同时作为商品标竿的原油在70-85之间振荡,方向不明。最近镍表现到比较强势,从最低反弹了近20%,并有创新高的趋势。并且由于近期商品大幅反弹,中国消费企业短期内一定难以接受,价格预计会有所回落。
最后,美元会否继续贬值有待观察。目前比较担心的是美元可能已经见底以及未来可能的套息交易逆转。由于年底资金回流、欧洲经济的不确定性消除,美元避风港作用逐渐淡化。美元是否已经见底?从美国的种种举措来看,比如5年内出口翻番、成立赤字控制委员会等,都表明美国正走上控制预算赤字的路上,因此,目前趋势还没有确认。在美元出现趋势之前,很难说商品牛市已经结束。
综上,目前价格的反弹确认了是对2009年单边大幅上涨的修正的假设,非理性的泡沫挤掉之后,我们也看到实体经济消费的支撑。由于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异常强劲,商品市场出现V字形大幅反弹。
但由于货币政策的不同步性和经济复苏的不平衡性将给资本市场带来较大波动,商品价格可能出现高位区间震荡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除非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超预期复苏,需求大幅增加,货币乘数提高,否则商品大幅单边上涨或者下跌的概率不大。在目前的高位大幅做多也没有多大胜算。
混沌投资 付丰海
20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