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收储政策主导09年国内大豆市场行情,全年价格窄幅震荡上行为主。09/10市场年度全新收储政策再次引领市场走势,大豆收购补贴激发产区油厂入市积极性,带动价格高位攀升。但后市国内供应压力显现,进口大豆到港量激增触发市场恐慌情绪。东北主产区大豆大幅减产将使食用豆市场长期看好,或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产区油用大豆后市价格。
1、国家政策主导09整年市场
国储收购政策调控作用下,09年国产大豆市场价格未出现大幅波动行情,整体呈现横向稳步上升走势。全年产区油用大豆均价最高3712元/吨,最低3250元/吨,仅相差462元。四月末出现的下跌主要是各大粮库逐渐停止收储,市场需求降低打压所致。随后价格开始小幅攀升,新豆上市后国家出台新国补政策,产区各大油厂在获得国家收购补贴后积极抢收大豆,此时农民看涨心理同样强烈极为惜售,供需双方共同拉动国内豆价持续稳步攀升,截止今日,大部分产区市价均高于国标三等1.87元/斤的国储收购定价。
2、国家临储库存巨大对市场调控能力较强
08/09年度国储收购中,国家在东三省累计收购大豆临储总量725万吨,之后经过前后十八次拍卖销售共售出14.95万吨,转向地方储备195万吨,新年度产区市场临储库存仍余515.05万吨。这一庞大数字,不仅令新年度的国产大豆结转库存激增,高于上一年度预期的630万吨至1373万吨,收购方承受了较大的入市心理压力,打破了部分人士因主产区新豆大幅减产而产生的高价预期幻想。这造成了在国内通胀预期逐步增大的情况下仍然不敢轻易看多市场,人人都清楚,如此巨大的数额足以让国家在任何豆价上涨过高过快的时期轻易的调控价格。尤为令人担忧的是,如果国家想要将陈豆临储轮换成新豆,其将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销售陈豆?市场怎样消化巨额流通?这些问题都将对后市行情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上次拍卖连续遇冷的情况下,如果国家选择和国内大型企业合作进行销售无疑是将一种新的流通方式带入国内市场,令传统的市场购销模式发生改变。
3、进口大豆于年底集中到港迫使国内供应承压
近期美盘步入调整,主力合约一度跌破千位,触动了市场的恐慌情绪,分销价格短期内暴跌,进口到港成本也随盘走低临近3700元/吨。国内外各种报告显示未来中国进口需求量大增,商务部预计12月份国内进口大豆到港量将创造同期记录达458万吨。而美国农业部的周度销售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7日,2009/10年度(始于9月1日)美国对华大豆的出口装船量为1135万吨,较去年同期同比提高49%。2009/10年度迄今为止,美国对华大豆的销售总量(已经装船和尚未装船的销售量)为1887万吨,比去年同期同比增加70%。天气好转使前两月延误进口货船于12月末集中到港,国内各港口的进口大豆库存"一夜之间"由偏紧的状态转为充盈。据悉因中国进口需求强劲美湾地区2月中旬之前的装载能力已售罄,这些意味着10年第一季度国内仍将面临进口大豆供应压力。
4、黑龙江主产区减产料将令食用市场后市供应出现缺口
2009年黑龙江省大豆面积及产量预计表 |
||||
|
2008年 |
2009年 |
增减量 |
增减率 |
面 积 (万亩) |
7455.0 |
6841.9 |
-613.1 |
-08.20% |
单 产(公斤/亩) |
131.5 |
105.2 |
-26.3 |
-20.00% |
总 产 (万吨) |
980.1 |
719.8 |
260.4 |
-26.60% |
据统计,09年黑龙江主产区新豆产量在719.8万吨,较去年减产26.6%,并且新豆总体质量水平偏低,水分和青豆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这也正是在新豆上市以来支撑产区农民坚定惜售心理的关键。预计后市食用豆市场行情走势会看好,或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产区油用市场价格。理由如下:虽然进口大豆供应大量增加挤占国内市场油用份额,打压国内市场油粕价格,进而影响到产区油用市场,但是因国产优质大豆供应减少幅度较大,后市随着市场消耗,尤其是各地粮库收储工作逐步展开,临储大豆对质量要求严格,后期食用豆市场可能面临与国储争抢大豆的局面,一旦过了春节销售旺季,市场供应减少,无法用进口大豆代替的食用大豆市场供应必将存在缺口,从而支持其价格继续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