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冲高遇阻 量价脱节加剧
近期国内豆粕现货市场涨势受阻,市场成交分化明显,沿海地区现货供应紧张,油厂仍以执行和预售合同为主。据统计,截至11月25日11时,CP43豆粕全国日平均销售价格(单位:吨,下同)为3706元。其中主要产区油厂平均出厂价格为3641元,主要销区市场平均销售价格为3790元。东北三省地区售价为3280-3620元,华北地区3520-3720元,山东、江浙地区3550-3800元,福建3580-3720,两广地区3570-3720元。预计短期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将继续高位盘整,紧张供应格局仍为市场提供强劲支撑,不过高价抑制成交,“量价脱节”现象可能进一步加剧,从而限制粕价上行空间。短期油厂调价仍以美盘涨跌为主要参考,但随着需求强度减弱,国内跟涨动能亦会不足。后期随着进口大豆陆续到港,油厂开机率恢复正常,市场供应情况将逐渐改善,粕价或因此承压。加之12月份进口大豆成本较低,油厂让利空间较大,市场抗跌性相对较差,现货价格可能逐渐趋于合理。
短期支撑尚存 后市风险加大
目前支撑国内豆粕现货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首次,因船期延误部分地区进口大豆供应紧张局面仍在持续,市场整体压榨水平偏低,现货供应量无法得到保障,供方主体挺价惜售心理突出,为豆粕现货价格提供较强基础支撑。据悉,山东、江浙、福建等地部分油厂船期推迟至12月初,使得起停机周期被迫延长;其次,之前大部分油厂预售价格较低且成交策略比较灵活,故整体合同预售情况都比较理想,目前多数油厂都以执行前期合同为主,对现货供应量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市场紧张的供应局面;另外,也不能排除个别油厂为了制造紧张气氛,蓄意抬价、限售,以加快自身销售速度,并借机牟取巨额利润的可能。不过,由于后期大部分进口大豆成本偏低,多数厂家可获得丰厚的压榨利润,但相应成本对价格的支撑作用则比较有限。据了解,目前沿海地区油厂12月份合同主流预售价格集中在3550-3600元/吨,预期压榨利润将达到600-700元/吨。如果后期市场出现变动,为了刺激成交、转嫁风险,油厂让利促销的空间及可能性很大。另外,前些时候沿海地区一些油厂预售12月初的合同价格仅在3300-3360元/吨附近,随着这批合同的陆续执行,市场中下游环节豆粕成本将被摊低,需方高价采购热情也将受影响,且价格波动时低价合同可能对现货市场市场造成冲击,从而加快价格的回落速度。
美盘表现强劲 中国需求支撑市场
目前,CBOT大豆期货市场的主导因素主要是需求的持续性强势。在前期关于天气的炒作完成后,美豆收割速度明显加快,据美农业部报告显示,截至11月22日当周,美国新季大豆收割完成94%,超过了前周的89%但低于5年平均97%的水平。不过市场关注焦点转向需求,而美豆的出口需求和压榨需求数据均表现利多,支撑豆类期货上涨,截至11月19日,当周美国2009/10年度大豆出口检验量为7378.7万蒲式耳,超过前周的6280.4万蒲式耳和此前市场预期的4600万-6500万蒲式耳区间上沿。美豆需求仍相当强劲,中国进口量一直很大,预计未来对中国的出口料进一步提供市场支撑。并且南美预期的增产幅度有所调低也削弱了后期大豆供给宽松的预期,中国对美国大豆的需求强劲。直至2010年初巴西及阿根廷大豆开始进入全球市场前,来自南美大豆的出口竞争缺乏,这将持续支撑大豆价格。在当前的2009/10市场年度,美国大豆累计出口销售量较上一年度同期增加59%,而美国农业部预期的全年度增幅仅为3.3%。自9月1日本市场年度开始以来,美国大豆出口销售总计已达2603.1万吨,其中中国买家采购量就占了1584.4万吨。此外USDA还报告向中国销售了11.6万吨大豆。大豆升贴水走高,海湾报价上涨3-5分,内陆报价也提高,大豆价差略上涨,但走势仍弱于近期现货市场。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来看,豆粕现货仍旧偏紧,但后期随着进口大豆的大量到货,加上国家收储政策的明朗,农民卖粮增加,国内供不应求的情况将会明显改变。现货价格后期面临较大的压力,下跌在所难免。
混沌投资 吴迓晖
200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