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与东京两市比价自08年11月份的75左右上涨至稍前94左右的高点。整个比值的发展一直在上升趋势中。高比价持续时间已经接近两个月,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主要有:
1. 国内处于停割期,在收储预期之下价格易涨难跌
在一个多月前国储收胶的消息就成为市场做多的主要动力,而最终的版本是:
第一批5.5万吨主要为老胶,将在
第二批5万吨自4月份新胶开割后直至8月陆续收购。
这是一个初步计划,若此举还无法稳定价格,可能会增加收储,而海南农垦也表示4月开割的新胶不会卖出,而是交给国储。
2008年中国天然橡胶生产和消费(IRSG数据)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产量 |
5 |
5 |
5 |
5.2 |
5.2 |
5.2 |
5.5 |
6 |
6 |
5.5 |
5.2 |
5 |
进口 |
17.1 |
13.4 |
18.5 |
14 |
10.3 |
10.6 |
13 |
15.4 |
17 |
16 |
12.5 |
10.9 |
消费 |
23 |
19 |
24 |
16.5 |
16 |
17 |
25 |
26.5 |
24 |
19 |
17.5 |
16 |
以上产量数据只是一个平均值,新胶刚开割一般月产约4万吨。而在7、8月高峰期产胶约8万吨。由于去年10月份以来农垦挂单均无成交,再加上交易所和保税库的库存,大约有20万吨。因此相对于库存,产量和进口,这样的收储规模并不算大,但主要由于目前国内处于停割期,且市场对国储未来增加收储以稳定价格存在强烈预期,所以才会使得国内价格难以下跌。
此外,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可能把“天然橡胶实施国储”这一内容写入其中,建议收储规模为50万吨。去年,国内天胶总产量只有60余万吨,如果收储50万吨的计划获得批准,就意味着全国近90%的天胶产量都将被收储。
2. 主产国在一季度处于高产期,且东京期胶受道指、日经指数以及原油的影响而易跌难涨
东京期胶与新加坡期胶高度相关,都代表世界主要产胶国的胶价变化,反映下游需求,
东南亚产胶国正处于产胶高峰期,各国经济的持续恶化使得天胶需求大幅下滑,东京期胶易跌难涨。同时东京期胶又受道指、日经指数、以及原油大幅下跌的直接影响。
因此在股市、商品市场下跌的格局之下,天然橡胶绝对价格的下滑使得上海与东京的差价不断扩大;而只有东京期胶的大幅上涨,才可能使比值回归。
中国进口对产胶国的影响:
2008年三大产胶国月出口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泰国 |
26.60 |
24.3 |
21.9 |
19.5 |
16.8 |
17.2 |
24.6 |
24.7 |
24.8 |
22.4 |
18.2 |
15.1 |
印尼 |
18.10 |
22.7 |
20.7 |
19.9 |
21.1 |
20 |
21.3 |
19.8 |
21.7 |
16.8 |
19.5 |
19.4 |
马来西亚 |
7.90 |
8.3 |
10 |
8.9 |
7.7 |
7.5 |
8.3 |
8.3 |
8.4 |
6.5 |
5.3 |
4.4 |
在中国停割期,中国从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的进口占这三国总出口分别为35%、40%和20%左右。而在中国高产期,这一数值分别为30%,35%和18%左右。因此中国的进口对产胶国的影响比较大,尤其在美国、日本的需求严重萎缩之时。
3. 尽管现货月以及远期进口均盈利,但符合交割标准的一般贸易进口仍存在较大亏损
目前市场上国产标一售价14300左右,进口烟片胶售价14800左右;而截至3月4日,5月一般贸易进口仍亏损1300元,远月幅度更大。理论上上海-东京比值可以达到一般贸易进口盈利,尽管这种格局在2004年以来还没有出现过。
但是,从中长期分析,两市比值有望逐渐回归正常水平,促使这一回归的主要有几个因素:
1、4月新胶开割及到货集中
由于复合胶进口成本仅10200元/吨左右,远低于国产标一14200左右的市场价格,后市随着国内产区陆续开割之后,大量的国产胶将主要用于国储的战略收购上,而无法正常流入到消费企业的生产环节中,而事实上国产标一也由于价格高企一直处于有价无市的局面,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市场。
2、日元贬值抑制东京市场跌幅。日本糟糕的经济情况使日元面临持续贬值的压力,有助东京期胶走强。
3、股指反弹,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回升。东京期胶与原油及日经指数相关性很大,因此在库存下降、欧佩克联合减产的支撑下原油逐渐回升,将有助于东京期胶上涨。
混沌投资 李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