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豆市场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国际大环境下,2008年10月国产新季大豆集中上市至今,一直在弱势调整的路程中艰难前行。中国增加国家储备的宏观调控政策,使得国产大豆价格勉强支撑在相对的高位,但是因为与进口大豆的比较优势不足,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不尽人意,大部分主产区的国产大豆交易集中在国储收购上,尤其是占国内产量近40%的重点大豆产区的黑龙江省,08/09年度的大豆产量、前期的消耗情况、余粮库存情况以及国家储备收购进度等等均成为国内许多人士关注的焦点,针对此问题分以下几个方面作出简要分析:
龙江大豆产量大幅增加 价格下滑
2007国产新季大豆上市之后即一路走高,并且在2008年3月初达到了历史高点(黑龙江产区油豆均价5747元/吨),当年大豆种植效益较好,而且销售较为顺畅,带动了农民种豆热情,2008年新豆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08年春季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达7151万亩,较上年增加15.4%,最终产量预估达到890万吨(数据来源:中国大豆网)。综合考虑结转库存与当年产量,截止09年2月末,黑龙江省大豆总供应量在912万吨,高于07/08年度同期253万吨,。全球大豆大幅增加的供给量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压力令期货市场出现下滑走势,国内新上市之初短暂支撑之后也开始走软,豆价逐步下滑,龙江产区大豆价格上市之初就在4000元/吨下方弱势徘徊,截止2月末产区,油豆均价3466元/吨,食用豆均价3550元/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跌1780元/吨、1783元/吨。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期间,豆价多次回归农民种植成本区间,目前仍处于弱势调整之中。
整体消费出现下滑 压榨量大幅缩减
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底,黑龙江大豆消耗总量为304万吨,较上年同期降低74.9万吨,主要原因是油用大豆国内需求减少所致。截止2月末黑龙江油用大豆消耗总数为119万吨,较去年同期大幅较少76.7万吨,其中外省油厂油用大豆需求减幅占91%,造成此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大豆成本优势明显,据大豆网跟踪统计,2008年新季大豆上市以来,进口大豆升贴水价格较前下滑幅度高达55%左右,与期价下跌一起加剧了进口大豆价格的下降幅度,新市场年度以来,进口大豆理论到港成本大部分时间内维持在2900-3300元/吨之间,而且靠近低价区的时间较多。与此相比,为挽救产区农民大豆种植热情,中国不断出台“国储收购”政策托市,豆价一直处于政策保护运行阶段,龙江产区价格维持在3200元/吨以上运行,黑龙江大豆价格优势荡然无存,致使国内油脂企业纷纷将采购目光移向进口大豆。部分往年作为采购主力的省外企业在本年度甚至没有使用过黑龙江大豆压榨,而黑龙江省内方面,虽然2008年油厂数量出现增加,部分油厂扩建,但面对低廉的进口大豆及其产品打压,压榨利润不断缩水,豆粕滞销,出现大范围亏损局面而被迫停产。据统计截止2月末,黑龙江有压榨能力的油厂共计68家,开机不足10家,较上年同期明显减少,以至于黑龙江大豆在本地的压榨需求进一步减弱。本年度居民食用总量为167万吨,虽然较上年同期增加8万吨,但食用需求有限,难以出现大幅增加,不能从根本上分担压榨剩余,最终造成大豆整体消费数量下滑现象出现。
国储收购降低流通量 后期豆价政策影响大
全球的经济危机,令国际经济环境异常萧条,农产品市场基金也出现大幅逃亡,期货价格的一路下行,令国际与国内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其中黑龙江产区油用大豆均价在
综上所述,2008年黑龙江大豆产量虽然大幅增加、国内市场消耗情况不慎理想、省外油厂使用进口大豆对黑龙江大豆整体消耗带来一定压力,但居民食用大豆消耗呈现小幅增长态势,尤其是国家在黑龙江450万吨的托市收购政策支撑,后期黑龙江产区大豆流通库存数量将处于偏紧态势之中。因此,后期需密切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对储备大豆的政策动向。这些国储大豆能否进入市场?是否顺价销售?以何种形式进入流通环节?等等政策性因素,将是接下来几个月、尤其是5月份以后黑龙江大豆市场的最大影响因素。值得关注!
混沌投资 吴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