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白的说美元走强对所有美元计价的商品都是一个利空的消息,尤其对于出口而言。同时,美元走强也是一个潜在的通缩信号,而走软则是通胀的信号。但是多数情况下,美元的强弱都不会立即直接体现在农产品上,除非短期内发生非常大的剧烈波动。农产品的特殊属性令其基本面大部分时间在主导市场走势。
以进出口为例,最简单的例子是假设美国出口一船大豆向墨西哥,那么墨西哥买家需要先将美元报价按照汇率转换为本地peso计价,走强的美元意味着要用更多peso来换取进口的商品。或许作为买家,你会想要不要看其他国家的报价,因为他们的汇率也许不需要你用这么多的peso来换取相同数量的货物。当然,我们没有考虑不同国家的运费,基差情况,但是至少说明当美元走强的时候,这已经成为影响贸易流的因素。对于主产大豆的美国而言,和南美的情况相比,出口大豆竞争力大幅度下降成为一个明显的问题。
回到玉米大豆小麦三大作物,美国的小麦作为出口世界的一个商品,对于美元走强敏感程度较高,小麦整个北半球的种植分布都比较广,因此非常容易成为一个容易形成区域价格比对的品种。玉米则面临的全球竞争相对要小一些,因为尽管玉米出口量上看,美国的份额较大,拥有供应主导权,美元走强对美玉米的影响变得相对弱一些。最后,大豆,相对复杂一些,中国作为主要进口国,需求稳定,还在持续增长,因此从消费角度看比较刚性,会始终从美国形成出口支撑,但是问题不在中国,而在南美,南美的大豆产量已经于美豆平分秋色,主要出口同样是中国,但南美的货币和经济并不稳定,导致南美的货币兑美元持续放水,美元走强明显,这对巴西,阿根廷的种植者而言会持续刺激种植生产,因为趋势持续的话,同样的豆子换来的本地货币将越来越多,同时刺激产品的远月预售。同样,种植者需要面临的问题是,种植的输入性成本上升的问题,因为这些生产资料多数以美元计价。如此困境刺激农民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既然美元走强趋势持续,国内经济和货币连续贬值,那么一面扩大种植,保证产量来对抗国内通胀,一面惜售直到美元走强带来的额外本地货币收入足以弥补之前的种植成本。
同样对于美国本土,美元强势对商品价格有压制作用体现在美元升值阶段中随时间推移同样的美金总是换来比之前更多数量的商品,这将刺激进口发生,尤其对于一些本身已经单价较高或者稀缺的商品而言是有明显刺激作用的。而不是利于主产在作物的大宗出口和消费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