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此前对机采棉只有纸面上得来的一些模糊的印象,经历北疆一线调研,对机采棉目前情况形成了一些粗浅的感性认识,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1、比例上升是共识,笔者曾在两年前对北疆各大兵团师团同样进行调研,当时机采棉的比例五师90%,六师50%,七师50%,八师89%,今年的比例,五师90%,六师85%,七师90%,八师90%以上,基本上可以说除了地头某些采棉机开不进去的角落之外,北疆所有兵团已经实现了完全机采作业,这主要是由采摘成本决定的,这一点有目共睹,不再多提。
值得注意的是北疆地方上机采的推广和普及。两年前,北疆地方上采棉机的购买和使用尚未被广泛提及,从当时对田间种植的株距行距采样调查来看,机采比率不会超过30%,而到了今年,北疆地方机采比率已经超过了60%。南疆地方目前机采比率仍然仅为北疆的一半,然而考虑到种植成本的巨大差异,改变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2、机采加工质量在提高。在两年前去调研时,经常可以听到的是对于采摘过程中的地膜吸入导致三丝比例过高,以及机采棉过高的水分杂质的难以处理、处理成本过高的抱怨。然而到了今年,随着机器设备的投入和改进,尤其是兵团上对于这方面的大力投入,两年前没有听闻的烘干加工,以及当时尚未普及的3-4道籽清,1-2道皮清的处理方式,已经成为普遍的机采加工技术。目前兵团在三丝的控制上,以及机采棉含杂率的处理上,均受到参加本次调研的业内专家的一致称道,从以上指标上来看,已经逐步接近于同等级的进口机采棉了。
3、纺企接受机采尚需时日。当然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听到关于机采棉的一些争论,主要集中在加工工艺上,3-4道籽清2道皮清,一方面固然能保证含杂率的相对较低,保证了加工出来的棉花可被检定为较高的等级。但同时,这也会使得其在长度上受到一定损失,使本来已经相对普遍29以上的手摘棉长度而言较低的,主要在28左右的机采棉长度,下降至27左右。同时也使得棉结相对增加,短绒率较高。这些都是纺企在对机采棉的使用过程中切实反映的问题,相对而言对于含杂率,纺企并没有那么在意。
因此作为加工方而言,就面临着究竟是减少清理次数,迎合下游企业需求?还是相对增加清理次数,保证检定等级?这样的取舍矛盾。
机采的普遍推广,不过寥寥数年,而取舍之间,仍需要加工方累积更多年的经验,以取得加工质量相对的稳定,亦即达到最大的边际均衡。
4、机采棉质量优劣有差。而正因为存在以上问题,纺企对和目前手摘棉价差已经在700-800左右的机采棉,并未显示出太为强烈的购买意愿。这固然是由整体纺织供需格局决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考虑到,此前习惯使用手摘棉的部分纺企也同样面临着在纺纱过程中的工艺调试,而不仅仅是由价格决定其购买需求。此外,正因为机采加工工艺的未完全成熟,使得加工较好的机采棉,和加工较差的机采棉——比如,仅仅是相差了烘干这一道程序,所加工出来的棉花,其内在品质可能相差甚远。指标差的机采棉可能乏人问津,指标较好的机采棉,尤其是兵团加工出来的部分,从本次调研现场手工检验来看,并不次于相应等级的进口机采棉,如再能保证无三丝,那就趋于完美了。 何况即使指标相对较好的机采棉,报价也确实相应较高,但无论是相对于进口机采棉来说,还是相对于手摘地产棉来说,都仍然有着价格上的天然优势。 因此,总体来看,对机采棉加工工艺的逐年改进,会使得下游对机采棉的接受程度逐步提高,反过来加速机采棉种植范围的继续推广。毕竟从根本上而言,机采相对于手摘棉的成本都是天然优势,在更大比例上替代手摘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无论是棉企还是纺企,都会选择顺势而为。
5、仓单问题。相对于对机采棉内在品质有着诸多要求的下游企业来说。在仓单交割标准上并未严格限定机采和手摘棉升贴水的郑商所,成为此前市场谈论和关注的主要焦点。但从目前期货仓单的主要构成成分来看,由于前期花多以手摘为主,因此并未成为1411合约仓单的主要来源。但随着10月中下旬以后机采棉的集中上市,其价格,尤其是能够满足仓单最低标准的机采棉的价格,成为期货价格锚定的焦点,目前机采棉的主流,而非最低报价,从仓单制作成本来看,仍较1501合约有着300以上的升水。也就是说从目前来看,如果不考虑新疆轧花厂从加工成本角度出发,在盘面上进行的套保操作,贸易企业和其他投资者想要以目前机采棉价格制作仓单,尚未给出足够的利润。而未来期现基差的走势,随着时间逐步推移,将是决定1501合约方向的焦点。期现基差一方面取决于轧花厂本身的销售和资金压力对现货价格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取决于1501合约多空资金的博弈对期货盘面的影响,以及下游企业对机采棉现货价格,以及机采棉仓单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