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
截至8月1日,标普500指数成份股中有446家公司已公布二季度财报。这446家公司中, 73%的公司报告的实际每股收益高于平均EPS预测,64%的公司报告的营收高于市场平均预测。在行业层面,医疗保健880%),信息技术(82%)行业企业公布的盈利高于估计值的比例最高,而必须消费品(58%)行业企业申报最低百分比盈利高于预期。截至本周末,二季度已公布财报企业总体盈利增长率为8.4%,电信服务盈利增速最高,金融行业盈利增速最低。
据路透旗下基金分析公司理柏(Lipper)数据,投资于欧洲股市的美国股票型基金已连续第九周出现资金外流,而同期内流入美国股市的资金约为30亿美元。
从周行情上看,美国三大股指集体上涨,道琼斯指数涨0.66%,标普500指数涨1.22%,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涨2.1%。行业板块方面,医疗保健和信息技术行业表现相对最好,分别上涨2.32%和1.75%,能源和电信行业表现落后,分别下跌0.48%,和上涨0.57%
CFTC持仓由净多转为净空,空头增仓,多头见仓。截止8月12日:标普500股指期货CFTC净持仓由净空多16072,减少48901,至净多32829;非商业空头仓由446222,增加17090,至463312;非商业多头持仓由462294,减少31811,至430483。
二季度企业财报公布过半,企业盈利数据对股市影响将减弱。未来市场关注焦点将转移到美联储货币政策变化。一方面,美联储继续逐步缩减QE 规模,预期QE 将在今年10 月底完全退出。另一方面,美联储认为就业和通胀指标将向委员会认为符合其双目标的水准靠拢,虽然仍坚持在QE 完全退出后一段时间内保持目前低利率是合适的,但关于何时加息的争论有所升温。美联储何时加息取决于“就业+通胀”双目标。美联储未来货币正常化进程将依赖经济数据而定,这就意味着未来宏观数据的变化将对资产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短期来看,宏观数据尤其是就业数据的改善意味着紧缩预期增强,利空资产价格;相反,宏观数据的趋弱意味着紧缩趋缓,利好资产价格,即未来宏观数据的“坏消息”或许是资产价格的“好消息”。无论是经济复苏还是通胀隐忧,联储在八月底全球央行年会上描述加息路线图的压力已然增加。伯南克几次重要的QE 政策出台,都是在那里宣布的,地点比较中性、内容也比较务虚,以借此淡化对市场的短期冲击。因此,未来货币政策不确定性增加(经济数据依赖和联储内部分歧加大两方面),市场波动性将增加,这将给股市带来一定压力。
日股:
日本央行行长黑田东彦周五(8月8日)称,尽管消费税上调后对需求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日本经济依然延续温和复苏的势头。为了稳步实现2%的通胀目标,将在必要情况下长时间维持量化和质化量化宽松(QQE)政策。黑田东彦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预计通胀将在2014年-2016财年的中段达到2%,仍然需要谨慎监控实际薪资的下滑。其同时指出,日本央行的QQE政策展现了预期的效果,经济活动的良性循环继续稳步进行。央行方面将审视经济的上行和下行风险,并在适当的时候作出调整。在谈及近期出口疲软时,黑田东彦则表示,出口的疲软背后有着周期性和临时性的因素;部分领先指标显示,周期性因素指向出口将逐步复苏。黑田东彦还补充道,出口疲软的部分原因,还要归结于信心经济体复苏乏力,以及美国经济复苏暂时放缓。预计未来的出口将回到温和复苏的态势。
本周因乌克兰紧张局势缓解,而且市场愈发认为日本公共养老基金将购买日本股票,日本股市获得四个月最大单周涨幅。日经指数 收报15,318.34点,由于夏季淡静成交缩量。
截至8月12日,CFTC净多持仓增加,多头增仓,空头减仓。日经225股指期货CFTC净持仓由净多4806,增加1965,至净多6771;非商业空头持仓由14563,减少960,至13603;非商业多头持仓由1936,增加1005,至20374。
目前来看,尽管日本上调消费税后,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但还不能看到明显恶化迹象。日本6月制造业信心较上月持稳,非制造业信心则上升,进一步暗示虽然4月消费税上调给信心带来冲击,但经济仍保持韧性。6月经济观察家指数为53.3低于5月的53.8。但日本经常项目的持续恶化值得关注。日本5月进口同比下降3.5%。日本出口近15个月来首次月度同比下降。近期经济数据表明,经过4月消费税上调冲击后有所恢复,但未来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另外,为了帮助日本经济走出近20年的萧条,政府决定将在今年秋天削减税率从而鼓励公司增加资本支出。货币政策方面,日央行依然对前景乐观,维持货币政策不变。预计日本央行不会很快实施新一轮刺激政策。市场将在经济恢复和加大量化宽松预期消退间摇摆。另外,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资基金对日本国内股市的投资比重可能将从目前的12%提高至20%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已要求加快日本政府退休金投资基金检视资产配置的速度,在今年秋季前而非明年3月前完成。因此,指数还能继续震荡走高。未来关注日本经济面和央行态度调整是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