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山东省都是我国蛋鸡养殖大省,2012年禽蛋总产量为401.2万吨,全国各省份排名第一,占全国当年总产量的14.3%。本次调研集中于存栏量10000左右的蛋鸡养殖户,以了解蛋白需求状况为主要目的。此类存栏量的养殖户在山东省属于中等偏上规模,而根据2010年中国畜牧业年鉴,此类养殖户在全国占总鸡蛋产能的50%左右。调研结果基本能够代表山东地区整体情况,对全国相同规模的养殖户具有类比意义。
1) 农民的饲料调配比例轻易不会变动
调研中积极询问蛋鸡养殖户蛋白需求的情况,所有的样本点都在使用预混料加自买豆粕和玉米这一配方,而比例也严格根据预混料说明的比例调配。养殖利润的好与坏并不会影响到其豆粕调配的比例,大部分农民使用5%的预混料+25%左右的豆粕+65%的玉米进行调配。其中具体的规律有:
夏天炎热阶段一般会多使用豆粕。原因是夏天蛋鸡进食较少,产蛋率下降,为使蛋鸡多进食,会调高豆粕比例2%左右,使得其提高产蛋率
豆粕的购买量保持在2周库存左右,玉米库存略长,保持在2周至1个月左右
所以,后期若精确计算蛋鸡方面豆粕需求,需要根据养殖规模化的程度进行适当调整比例(当然,这是在假设规模化养殖场利润计算更加精细,从而会根据养殖利润而调整豆粕比例的前提下)。目前若以1万存栏为规模化养殖分界点,则非规模化养殖蛋鸡占整个蛋鸡养殖的70%左右。以饲料工业协会2013年饲料数据为基础,将预混料折算成全价料产量为2502万吨,而当年全价料产量为2425万吨,可以看出预混料比例仍比想象中要大。

2) 地域限制对于饲料蛋白替代品的使用十分重要
另一个调研中的重点即为对于豆粕需求的替代问题。在经过询问中发现,养殖户基本不会使用杂粕对豆粕进行替代(只有一个养殖户某年用过花生粕部分替代豆粕)。养殖户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菜粕和DDGS。分析原因主要有两点:
杂粕的替代性地域性明显,山东并非菜粕的主产区,替代来源有限。另一方面这也是价格的体现,主产区运到山东并无价格优势。
其次,和豆粕的调配比例一样,养殖户思维相对固定,对于养殖利润的计算并没有那么精细,也更加爱护自己所养殖的蛋鸡,不忍心用不好的饲料进行喂养(在蛋鸡行业,个体养殖户的产蛋率要明显高于规模化养殖户,他们的经验更多,养殖维护的也更好)
3) 玉米价格上涨,但小麦替代动力不足
山东省今年玉米的价格普遍较高,养殖户也认同现在的价格比去年同期高一些,目前询问在2400元到2700元不等,一个月前可以拿到2200元的玉米。部分养殖户会用从东北运过来的较高成本的玉米,一方面是认为较好的饲料有助于蛋鸡产蛋,另一方面也是山东普遍旧作玉米库存偏低的体现。
调研中,部分养殖户会在价格合适的时候使用小麦,但比例不高,而且养殖户对于价差要求较高,一般不是绝对的便宜,不会使用小麦。而且本身,小麦的使用对于蛋鸡养殖户需要适量,而不能完全替代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