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棕榈油和豆油价差
豆棕价差是季节性特征明显的趋势性对冲套利,利用两者生长周期性和消费季节性的不同导致价差扩大或缩小来获利。豆棕现货价差的季节性变动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每年1-5月,随着温度回升,由于棕榈油价格相对较低,对豆油的替代作用增强,棕榈油消费量上升,掺兑需求旺盛,而且1-3月属于棕榈油季节性减产周期,库存处于下降通道,棕榈油价格开始摆脱弱势转强;而此时适逢南美大豆上市,豆油供应相对充分,春节豆油消费旺季逐渐转淡,导致两者价差缩小并于5、6月份处于年内相对低点。每年6-10月,随着棕榈油进入丰产供应旺期,价格相对疲软;而夏季豆油生产转淡,供应减少,并随着中秋和国庆来临,现货商和消费终端对豆油的热情都开始提升,导致豆棕价差扩大在9、10月达到相对高点。但是2010年厄尔尼诺时候棕榈油产量剧减,价格上涨,导致豆棕差价缩小。每年11-12月,随着大豆大量上市供应以及双节豆油消费旺季逐渐转淡,豆油价格逐渐回落,而棕榈油的季节性增产趋势在10月结束,产量减少支撑价格,导致豆棕价差再度由相对高点趋于收缩。
豆棕期货价差波动的趋势拐点一般要早于现货价差出现。根据近6年数据,分别对1/5/9月合约进行季节性分析,发现国内豆棕盘面价差在每个合约的核心波动走势不同:对于棕榈油季节性减产和豆油供应旺季的1月合约,随着交割临近,10-1月豆棕价差趋向于缩小,价差低点必然出现,所以在10月份适合做1月合约的豆棕价差缩小交易;对于棕榈油季节性减产的5月合约,随着交割临近,10-5月豆棕价差趋向于缩小,价差低点必然出现,所以在10月份适合做5月合约的豆棕价差缩小交易;对于棕榈油季节性丰产的9月合约,随着交割临近,5-9月豆棕价差趋向于扩大,价差高点必然出现,所以在5月份适合做9月合约的豆棕价差扩大交易。每个月份合约都基本可以有至少500点套利空间。
棕榈油产量对豆棕现货价差的正相关影响存在1-3个月的滞后性,而产量与10个月前降水量的正相关性最明显。马来棕榈油库存、库存消费比和国内豆棕现货价差都在5-6月到达年内低点,9-10月高点。国内棕榈油港口库存和DCE棕榈油价格负相关,而DCE豆棕价差对国内港口库存在滞后6个月的正相关性:DCE豆棕价差由小扩大,棕榈油替代性增强,消费和进口需求增大,国内港口库存随之上涨。
二. 进口利润
美元走势与棕榈油走势有很强的负相关性。而林吉特贬值将导致进口商可购买更多棕榈油现货,随着棕榈油需求越来越多,库存将减少,从而影响到价格、进口成本上涨。棕榈油价格较汇率变动有滞后效应。
融资性进口是直接导致棕榈油价格国内外长期倒挂(进口利润为负) 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棕榈油融资性进口规模已达到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二,一般来说每个月40-45万吨的进口量是融资刚需。资质较好的贸易商进口棕榈油,一般可获3-6个月的信用证,获得银行资金支持,并在获得进口货物出售后回笼资金,在信用证到期前,这笔融资就有了较长使用时间。这笔通过打时间差腾挪出来的资金在进入民间借贷市场后,只要资金能按时回笼,归还到期信用证资金,就可获得资金的最大使用效率。除了利用信用证进口棕榈油再出售的方式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把货物质押给第三方来获得二次抵押融资的机会。
三、豆棕价差 VS 进口利润
当豆棕现货进口利润均处于较大程度的亏损、但亏损幅度呈明显缩小趋势时,DCE豆棕价差处于扩大阶段,是买豆油、抛棕榈油的好时机。当豆棕现货进口利润的差值处于极值(通常±600),往往意味着DCE豆棕价差也基本处于相对阶段的高低点极值,是介入做价差反转的好时机。DCE豆棕价差(Y)和现货进口利润差值(X)有很明显的负相关线性关系:Y = -0.375X + 1221.R² = 0.103 。因此在对豆棕价差缩小或扩大做判断后,可以用进口利润差值作为先行变量指标来预测豆棕价差的目标点位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