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开始,LME仓库库存出现了持续上升,总体上从33万吨到现在的47万吨,合计增加14万吨。增加的三个主要地点是马来西亚柔佛,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以及美国的新奥尔良,分别增加6万吨(8.4-2.4),6万吨(10.8-4.8)以及6万吨(13.5-7.5)。而传统的离上海较近的仓库釜山,光阳和新加坡属于缓慢减少的情况,其中新加坡在13万吨上下变化不大,光阳减少1万吨(3-2),釜山减少1.5万吨(6.3-4.8)。
LME铜库存增加的主要来源于大的贸易商的交仓。
交仓的主要目的来自于,中国溢价长时间维持在低位50以下,甚至30左右的升水,且美元铜销售不畅,而LME盘面一直处于现货对三个月的贴水格局,且贴水较为稳定,吸引仓单入库,空头头寸可以赚钱。
一,柔佛的仓库库存来源和原因。
根据新闻报道,中国保税区库存,2月出库存最高大概在90万吨,近期下降10万吨左右,合计在85上下。
就目前我们了解的情况看,中国在3月份之前,甚至现在之前的保税区库存下降主要去向是马来西亚的柔佛仓库。主要原因是返点高以及库容大。
柔佛地区的库容大概200万吨,因此他们提高返点吸引大量贸易商交仓。从中国运过去运费大概在40美元,而交仓的返点在115,差价115-40=75美元,也就是说贸易商只要低于75美元以下拿货交仓到柔佛都可以有利润。在3月份之前,国内的现货溢价一直维持在50-60,甚至一些湿法铜报价在50以下,因此出现了贸易商从保税区拉货到柔佛的情况,导致柔佛增加了6万吨,国内保税区减少10万吨的情况。因此我认为柔佛的库存增加主要来自于上海保税区库存的减少,毕竟从上海运往美国和比利时的运费太高;长单交货等因素。
二,美国比利时的库存来源和原因。
美国和比利时库存的增加,也是同样来自于返点以及现货的贴水格局。
美国交仓升水现在为120,欧洲为100,这个从贸易商以及CRU报告里有表述。基于现货贴水的格局造成交仓是一个市场动力。
同时,我认为美国和比利时的库存电铜来源于中国长单减少之后多出来的电铜发往这些地区。今年中国签订的长单总体上比去年有所减少,据传减少至少20%的量。同时我们看到中国的进口数据从去年10月份开始因为比价关系的不合适,造成进口量下降,但是稳定在23-25万吨,比去年平均的28.3万吨少了4万吨的样子,比去年上半年总体每月减少7万吨。因此我推测另外一种原因是长单减少之后,一些贸易商把本来运往中国的铜发往美国和比利时,造成了这两个仓库最近增加12万吨。也有预期美国和欧洲市场后期的消费会好转,这个符合高盛的观点。现在欧洲升水价格在80-85(鹿特丹,前期为60-70),美国125-140,前期为110-130,出现不同程度上升。
三,谁在运作。
通过我们近期的了解,做这些交仓的主要是一些大的国外贸易商。主要运作仓库是LME交易所交割仓库。
四,他们的目的。
上面我们提到,现在LME铜先现货一直处于贴水格局,持有仓单现货在LME保值,稳定的现货贴水让其亏损减少,0.4元的仓储费,每月成本为12元,三个月成本36美元,比三个月的LME贴水少6美元,亏损不大。
同时,他们持有大量现货,一旦上海保税区库存消耗殆尽,那么电铜仓单集中在他们手中,可能会出现像铝锭,锌锭一样,导致现货升水的提高。
国内一些长单客户通过离岸账户开证,运往安特卫普以及新奥尔良进行融资也是一个原因。
近期这三个仓库的库存增加,我认为其主要原因还是市场行为,毕竟中国的长单签订减少,以及国内溢价太低,以及销售不畅。
五,对市场的影响。
短期内,大型贸易商控制库存进行转库,我认为对现货市场影响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上海保税区的85万吨电铜始终压制国内现货升水。虽然近期比价回到7.3以上,进口亏损减少到500元,但是美元报价只是提高了20美元,从50提高到70美元。
而长期来说,影响市场的关键在于上海保税区库存以及保税区美元货的报价。如果目前的比价长期持续,造成中国的报关进口导致保税区库存的下降以及溢价的提高,那么那时候要再寻散单货,市场溢价可能会比较高了。
当然,还有国内冶炼厂的情况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目前加工费在65/6.5-70/7,冶炼厂还是有利润的。
目前铜精矿市场并不是特别紧张,从公布的进口数据看,去年年底矿进口较多。
因此,在价格下跌,比价上升,保税区库存下降以及溢价走高的情况下,国内冶炼厂的生产会弥补市场不足。
六,市场平衡
我认为电铜进口量只要维持在25万吨上下,铜精矿进口维持80万吨以上,电铜产量在53万吨以上,就目前国内的消费和库存来说,短期内现货市场过剩的平衡难以打破。短期内LME库存的增加对市场人气会形成打压。
七,后期需要跟踪的重点在于:
- 保税区库存。
- 保税区美元货报价以及船货报价。
- 铜精矿加工费以及冶炼厂利润,加工费持续走低要引起关注。
- 冶炼厂的库存和开工率。
- 铜精矿进口量。
- 电铜进口量。
- 废铜进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