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豆粕现货市场继续演绎弱势下跌行情,尽管有时会在期市止跌的情况下出现价格维稳的现象,但却都无法成为现货市场企稳的信号,仅短暂的稳定后又重新回到下跌的趋势中。尽管目前的价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但却未激起需求主体的采购热情,观望仍然是市场内的主要心理状态。目前,豆粕出厂平均价格和全国豆粕销售均价均跌破3000元/吨一线,创下2011年内新低。沿海地区主流成交价格已经跌至2850-2880元/吨。据我们统计,截止到11月23日上午11点,全国市场豆粕销售平均价格为2985元/吨,较上周同期下跌75元/吨。其中产区油厂CP43豆粕报价为2954元/吨;全国主要销区市场平均销售价格为3025元/吨,分别较上周同期下跌78元/吨和70元/吨。利空因素依然占据主导,弱势运行将是今后市场的主要基调。
目前,场内人士大多对豆粕后市预期表示不乐观。从成本方面来看,进口大豆价格持续低迷,尤其是进入十一月下半月以后到港的进口大豆成本普遍集中在3800-3900元/吨之间,如果按照当前沿海地区四级豆油价格在8850-9100元/吨之间来计算,后期沿海地区油厂豆粕的理论成本将维持在2850-3030元/吨之间,较低的成本难以支撑价格走出上涨的步调,而当前沿海地区豆粕销售价格集中在2850-2880元/吨之间,由于始终缺乏令价格上涨的利好因素,沿海地区油厂后期价格能否支撑住2800元/吨一线值得关注,场内普遍认为价格有继续向下探寻市场底部的可能。
从基本面方面来看,首先,我国到港大豆数量较大,而且由于国储收购大豆的时间日益临近,为了补充国家大豆储备,有消息称,国家粮食局和发改委近期两次决定购买进口大豆,从而使得港口大豆库存日益庞大。而较低的成本、较高的供应又调动起沿海地区油厂开机生产的积极性,因而豆粕后期供应将十分充裕。但是一旦豆粕的供应变得充足,国内需求跟不上供给的步伐,势必给基本面带来沉重压力,令后期粕价走势不利,难寻上涨的机会;另外,需求力度仍显不足。由于市场行情弱势明显,且诸多利空同时制约于市场,令需求主体的观望心理不断加剧,这就造成了价格越低越无人问津的现象。大多需求主体认为价格依然有下跌的空间,同时也为了规避风险,无论是贸易商还是饲料企业都采取随用随买的方式,因而无法提振市场成交量的增加,更无法给予价格以上涨的支持。
国际方面,美豆出口形势依然不乐观,呈下滑趋势。美国农业部出口检疫报告显示,截止11月17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10.9万吨,低于上周的147.1万吨,去年同期为157.5万吨,当周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约88万吨。2011/12年度至今美豆累计出口检验量为965.1万吨,较上年度同期的1434.4万吨下滑32.7%。美豆出口需求不振令豆类价格承压。
南美良好形势预期继续利空市场。总部位于德国汉堡的行业刊物《油世界》22日表示,上调2012年巴西大豆作物产量预估100万吨,因天气良好,但同样下调阿根廷大豆作物产量预估100万吨。《油世界》上调2012年初巴西大豆作物产量预估至7430万吨,高于10月预估的7330万吨,但仍低于2011年初该国7510万吨的产量预估。《油世界》预计阿根廷2012年大豆产量预估为5200万吨,低于10月预估的5300万吨,但仍高于2011年初4940万吨的产量。“近期的天气状况和作物前景良好,”《油世界》在谈到巴西作物时称。由于价格偏高且销售前景良好,阿根廷农户可能从大豆种植转移到玉米种植上。但其警告称,只有在维持良好的天气条件以及单产高于平均值时,才有可能实现产量目标。《油世界》表示,南美农户的肥料采购同样达到纪录高位,意味着农户正努力进一步提高单产。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其次为巴西,阿根廷位列第三。阿根廷政府办公室曾表示,该国本年度大豆产量为5300万吨。巴西分析师预期该国2012年作物产量为7550万吨。“在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期间,全球大豆供应将足以满足需求,尤其是豆粕消费量低于预期导致美国和欧洲大豆压榨量减少。”但之后全球市场将越发依赖于南美的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