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国内豆粕现货市场以震荡上涨为主。据大豆网的统计,截至7月13日,全国CP43豆粕平均销售价格为均价3230元(单位:吨,下同),较上周同期上涨58元。其中产区油厂CP43豆粕报价均价为3188元,较上周上涨58元;全国主要销区市场销售均价为3285元/吨,较上周同期上涨59元。目前国内现货价格底部上移,全国最低售价都已达到3000-3100元/吨之间,而市场内开始预售的8、9月份的合同价格也普遍上涨,达3300元/吨左右。其中黑龙江地区主流报价维持在2980-3100元之间,吉林、辽宁地区油脂企业主流成交区间在3200-3250元,华北主要油脂企业成交区间在3120-3150元,山东地区主流成交区间在3120-3200元,江浙地区成交价格基本集中在3200-3230元之间,福建及两广地区成交价格基本集中在3220-3280元之间。不过场内追涨人气不旺,需求主体纷纷等待市场出现更为良好的采购机会,因而近期成交跟进缓慢,整体成交量呈平稳状态,无突破。油厂的挺价态度依然坚决,这给今后粕价走强以支撑。下面对近阶段市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简要分析:
近期豆粕价格上涨主要由于油厂挺价信心的坚决。目前已渐渐接近7月下旬,油厂适时地抓住了未来豆粕消费旺季即将到来这根行情爆发的“导火索”,国内较大的油脂集团更是对粕价上行倾注较大的力量。其中东北地区大部分油厂库存量不大,有的油厂甚至断货,而大豆收购进程较慢,造成豆粕供应吃紧,因而油厂惜售心理较强,价格持续坚挺。而南部沿海地区到港大豆成本下降,油厂亏损程度减轻,油厂已经“止亏为盈”,因而油厂为锁定利润,豆粕价格普遍上涨。另外养殖效益上升,中下游消化能力增强等也是粕价冲高的积极推动因素。夏天,本应该是肉类消费的淡季,但今年,猪肉价格却节节攀升,尤其是进入6月份以后,生猪价格更是屡屡突破历史最高价。养殖利润的逐渐加大刺激养殖户的补栏行为,最终带动中下游需求方的补库热情,中下游的消化能力逐渐增强。这些因素也都为今后价格走高提供良好的支撑。
CBOT大豆期市也是影响国内现货行情的另一主要因素,本周二晚美国农业部(USDA)月度供需报告符合人们此前的预估,即对大豆“近月利空,远月利好”,整体来说被视为对大豆中性。报告中表示:USDA将其2011年大豆产量预估下降至 32.25亿蒲式耳,以反映农业部在6月30日种植报告显示播种面积下降。将2010/11美国旧作大豆期末库存预估上调至2亿蒲式耳,接近交易预估的1.98亿,及高于6月时预估的1.8亿。将2011/12美国新作大豆期末库存预估下降至1.75亿蒲式耳,略高于交易预估均值的1.69亿,低于6月预估的1.9亿。而据中国商务部表示,7月份中国进口大豆预报到港量上调至536.71万吨,高于早先预估的478.59万吨。商务部还称,6月份进口大豆实际到港量为498.80万吨,低于早先预估的538.55万吨。美国农业部11日稍晚时候宣布,私人出口商报告向中国出口销售2011/12市场年度交货的美国大豆110000吨。
国内方面一直缺乏明确的方向指引,据市场内有关人士分析7月份进入了加息的临界期,而央行7月6日宣布的加息0.25个百分点,是本年内公布的第三次加息政策。但该政策主要对期货市场产生影响,对现货市场影响的涟漪较小且持续的时间不长,主要影响场内的购销心态,届时注意关注即可。
业内人士对豆粕后市仍持较乐观态度,粕价的上行似乎在人们心中已经形成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粕价的上行之路真的会一份风顺吗?答案也许是否定的。一方面,虽然到港的进口大豆成本有所下降,油厂止亏为盈存在正收益,但港口大豆库存巨大,据统计达700万吨,要想完全消化这些库存至少需要两个月。在需求尚未完全恢复之前,这无疑又加大了供需基本面的沉重压力;另一方面,因生猪供应增长较慢,养殖全面启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人们担忧未来生猪价格会受到过节的政策调控,因而母猪补栏情况并不理想,养殖还处于起步阶段,饲料需求较差,短期内现货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因而呈振荡上涨走势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