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正是本周刚刚结束的粮食拍卖会上,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和大豆拍卖的结果。从成交情况看得出,市场对拍卖价格的不认同。与此同时我们再看拍卖价格同市场价格的关系,玉米以吉林产区1550的拍卖价格,折到大连平仓成本大概是1680-1700的成本,基本和当前大连平仓价格持平。从绝对价格来看还算是比较合理,唯一同市场有区别的是等级差,拍卖规定一等粮较二等粮升水40,比市场20的价差偏高较多,但那是考虑到供求紧张时期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价差,所以从玉米的拍卖价格来看还不是那么不合理。那为什么拍卖成交仍然只有可怜的37%呢?究其原因,我个人推测还是因为市场实际的供求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那么紧张,确实当前的库存水平肯定是大大低于去年同期,这从港口库存就能看得出来。但是如果按照理论平衡表来分析,在五月底六月份就应该出现的青黄不接情况,在7月份下旬仍然没有达到市场预期的强度。是需求不振?还是隐性库存太大?我觉得应该兼而有之吧。随着南方早熟玉米的逐步上市,看上去这传统的青黄不接时段貌似不怎么需要国储的帮助,就能平稳过渡了。
再来看大豆的完全流拍,大豆拍卖价格3750,比当前的理论进口成本低不了多少(已实际订不到9月到港的大豆,按盘面折算)。而且国内大豆的出油率仅为16-17,比进口豆低2-3个点,这上面就差了100多的成本,截止6月底进口大豆商业库存达到惊人的500万吨,所以也不难看出国储大豆流拍的原因了。
综合来看,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和大豆拍卖的惨淡成交情况,跟自身定价和实际需求不振有密切关系。
混沌投资 周震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