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豆粕现货市场弱势特征依旧明显,为寻求成交的支持,主要油脂企业继续降价促销,全国均价一度跌破3000大关,上次全国均价低于3000要追述到2010年7月中旬。据大豆网的统计,截至5月11日,全国CP43豆粕平均销售价格为均价3012元(单位:吨,下同),较上周同期下跌20元。其中产区油厂CP43豆粕报价均价为2965元,较上周下跌16元;全国主要销区市场销售均价为3073元/吨,较上周同期下调26元。而黑龙江地区主流报价维持在2800-2880元之间,辽宁主要油脂企业主流成交区间在2860-2880元,吉林、华北、山东地区主要油脂企业主流成交区间在2900-3000元,江浙、福建及两广地区成交价格基本集中在2950-3050元之间。市场购销气氛依旧较为清淡,供需基本面颓势仍是抑制成交的关键。短期豆粕市场仍不具备转势基础,粕价或继续低位震荡筑底,等待市场利空消息出尽。目前市场主要影响因素依然是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球大豆供应前景及CBOT大豆期货市场走势。11日晚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新月度供需报告,并首次公布其对2011/12年度市场供需情况的预估。报告预计美国2010/11年度大豆结转库存为1.7亿蒲,高于市场预测的1.53亿蒲式耳均值(预估区间1.4亿-1.8亿蒲)。4月份USDA供求报告预测值为1.4亿蒲式耳。2009/10年度为1.51亿蒲式耳。预计美新豆结转库存为1.6亿蒲,低于市场预测的1.76亿蒲平均值(预测区间1.22亿-2.5亿蒲)。整体来看本次报告可说是喜忧参半,忧的是本年度美豆供需情况要远好于之前预期,而喜的是明年的供货压力可能并不像市场预计的那么悲观,促使投机商继续持有部分风险升水。并且历来美国播种期间,天气因素将逐渐成为投机商操作的依据,所以目前美国缓慢的播种进度会给盘面提供支撑,从而对冲部分报告的利空影响。据美国农业部最新的大豆播种进度报告显示,截至5月8日美国农户已完成预计播种面积7660万英亩的7%,落后于去年同期的28%和5年均值17%,上年美大豆播种面积为7740万英亩。
同时本次报告进一步上调其对南美大豆产量的预估,从而令全球大豆供应前景更加宽松。USDA报告对2010/11年度南美巴西、阿根廷大豆产量的预计分别为7300万吨(较上月上调100万吨)和4950万吨(与上月持平)。这与此前《油世界》的预计相差不大,周二该期刊将巴西和阿根廷2011年大豆产量预估分别上调了50万吨,因两国收割情况好于预期。对巴西的产量预计与USDA持平。但将阿根廷大豆产量在4月预估值4950万吨的基础上上调50万吨,至5000万吨,但仍低于上年度收获的5390万吨。不过巴西本土机构对其国内产量的预期明显更加乐观,巴西Conab公司预计,巴西2010/11年度大豆作物产量料达到创纪录的7360万吨。种植面积增加和天气状况良好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大豆单产平均增加3.7%,至每公顷3.047吨。巴西谷物总种植面积较上一年度增加4%左右,至4930万公顷。
其次,国内主要油厂目前豆粕库存及销售压力依旧沉重。春节过后,市场进入传统的饲料消费淡季,直到目前终端养殖需求仍没能摆脱弱势局面,而饲用需求恢复缓慢直接导致了豆粕市场中上游环节库存的积压。虽然近几个月中,我国大豆压榨量较年前有较大幅的下滑,但在产能过剩且原料供应充裕的情况下,豆粕库存及销售压力一直没有减轻的迹象。据业内粗略估计,目前全国豆粕库存总量超过350万吨,这足以满足我国一个月的正常市场需求。而且,我国进口大豆港口库存目前仍维持在600万吨以上,因此豆粕市场供应前景依然十分充裕,就目前的需求状态而言,短期供大于求的供需格局仍难打破。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目前南方沿海很多企业手中都持有大量未执行合同,部分企业的未执行合同量甚至远远超过了它目前的库存水平,只不过终端需求疲软令贸易商和饲料养殖企业执行合同的速度十分缓慢,导致油厂一直无法摆脱库存压力的困扰。这种情况在华东及两广地区尤为突出。以两广地区为例,至四月底,广东地区主要油厂豆粕待执行合同总量超过25万吨,而广西至5月9日未执行合同量超过18万吨,上述地区合同总量约是当地现有库存量的3倍以上。如果终端需求进入快速回复阶段,需求主体执行合同速度加快可能导致局部地区出现暂时性的供货紧张,从而对价格起到一定得推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