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假之后,大豆旧作及新作合约上周均下跌。由于7月合约本周初即到期,而交割情况很少,因此上周末从下跌中部分反弹。新作的基准合约,11月周三大幅下跌,周末持稳。
虽然价格波动中有迹象表明给可能会有高于预期的旧作供给,或者说是低于预期的需求,但USDA7月供需报告中仍将旧作结转库存定在1.1亿蒲。它确实减少了残余量预测,但是是仅减少了1400万蒲而已,并且这一减少也并压榨量500万蒲和出口1000万蒲的提高而抵消。(种籽和进口量也有微调)。虽然我们1.2亿蒲的结转库存预测并不是远高于USDA的数字,但我们认为残余使用量最终将远低于USDA预测的5900万蒲,这样将给出口和压榨留出更多的“空间”。普查局5月出口数字为6000万蒲,这样截止5月底的累计出口数据为10.831亿蒲,这也比截止5月底由每周出口报告中推断而来的累计出口检验数字要高出3490万蒲。我们认为大豆旧作极低残余量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出口量系统性的超出报告量,但是去年5月底普查局数据高出每周出口推断累计数据2770万蒲,要低于今年。
USDA使用了
表1 美豆供需平衡表
我们认为8月会出现价格低点,这也是最经常出现大豆收割低点的时间。然而,一个过早的收割低点需要新作结转库存减少以及超高的季初使用比的预期。新作结转库存的减少看上去并不可能,但是季初较高的使用进度可能由于南美豆供给减少而使用美豆替补而发生。当前,我们的10月--12月相对10月1日库存的使用比例达33 .3%,比趋势水平高出2个点,这表明我们或许正面临着一个较高的季初使用进度。这也阻止了11月豆的秋季低点低于8月低点。
USDA对世界大豆平衡表的变动很小。它提高了对中国大豆进口的预测,从上月的3880万吨提高到3910万吨,去年为3782万吨。中国海关总署的报告是10-6月期间,中国进口大豆量是3083万吨,比一年前的2625万吨提高了17.5%。因此USDA的预测要求在7-9月中国进口量要压缩至827万吨,这个数字要比一年前的同期1157进口量低29%。世界大豆陈作库存预测从4185万吨下调到4104万吨。关键的变化出现在新作上,美国产量的增加让世界大豆产量预测达到了创纪录的24373万吨。库存也预计会有增加,但是从库存使用比上还没有恢复到07/08水平(表2)。不过要明白,这个预测建立在美国作物不会受到天气影响才能满足USDA的数字,而且南美的作物产量也能恢复到08年水平。(现在看起来还没有)。中国大豆进口在09/10年预计会大幅下降,本年度他们已经构建了大量的库存储备。最近几日的每天出口消息显示中国仍在购买,但是在截至
表2 世界大豆供需平衡表
除了美国和加拿大的大豆产量由340万吨至365万吨的预测增加以外,美国农业部没有对全球大豆产量进行明显调整。美国葵花籽的预期从123万吨增加到125万吨,但比去年的155万吨要低。乌克兰葵花籽比上月调高10万吨,达到560万吨,但也比去年的650万吨低。美国农业部降低了全球油菜籽的产量估计。欧洲总量预期减少了20万吨,至1830万吨,亦低于去年的1901万吨。这被加拿大油菜籽增产20万吨抵消了,后者产量预测为1050万吨,去年为1260万吨。最终,乌克兰油菜籽产量的预期比上月下调了20万吨到190万吨,比去年的290万吨低了很多。全球棉花籽和花生的预期没有变化,热带油料的预期也没有变化,除了哥伦比亚棕榈油调高了13万吨。
7月豆将于周二停止交易。8月、9月合约在快到期时会不会像7月豆那样强势还有待观察,但有迹象表明前两者还会出现一个高点,如果没有的话,任何上涨都将仅与紧张的旧作可供交割供给相关,而这一论断不大可能用于新作合约。
我们认为11月大豆在8月份有可能跌至8.30-8.60的区间。往年看来,凡是因旧作供给紧张导致的11月大豆春季上涨趋势基本都在7月下旬开始转跌并延续至8月。作物恐慌性上涨通常都会在抛售后出现小幅反弹。11月大豆阻力位在9.39-9.44美元。我们预计价格将会从8月的低点反弹至9月,但也不排除8月低点有可能被穿透的可能。从供给观点来看,我们认为10月将会出现一个新的低点,但从大豆消耗来看,秋季美豆大量的压榨和出口需求将会有力支撑期价走势并引发潜在需求性牛市反弹,通常来讲主导市场行情走向的主要因素还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以上内容转自 中谷期货